三十六字母淺說
自從東漢開始,佛教即從西域東傳而來,它更伴隨了西域諸國拼音文字(音素字母文字),為中國的音韻學帶來了很大的貢獻。西域(印度附近諸國)的文字大都從印度字母衍生而來,所以字母的次序和梵文字母相近,形式也有承繼關係,我們亦可以視它們為印度體系。
中國上古時期已對韻母和聲調(韻部)作了研究和分類,以便作詩寫詞時押韻之用。可是對聲母卻沒有同等的待遇,人們只是把聲母(聲紐)相同的字放在一起,稱為「雙聲」,分類不夠系統,更沒有想到替每組雙聲字群找個代表字。到了唐末,傳說一個叫守溫的僧人,對照梵文的音理,挑選了三十個漢字作為聲母的代表,稱為三十字母,並附有一些字例。三十字母如下:
「見溪羣來疑」是牙音,「端透定泥」是舌頭音,「知徹澄日」是舌上音,「不芳並明」是脣音,「精清從」是齒頭音,「審穿禪照」是正齒音,「心邪曉」是喉中音清,「匣喻影」是喉中音濁。
要注意這裏的「字母」只是指聲母而言,並不包含韻母和聲調;而梵文字母的次序是由元音起(聲母不包含元音),跟著才是輔音,輔音由塞音、塞擦音和鼻音起,按照發音器官由內而外,由清而濁,先送氣後不送氣來排列,其他的流音、通音和擦音等,則位列最後。
到了宋朝時,不知是因為語音轉變,還是為了和梵文三十六輔音體齊,有人增加了「非敷奉微牀娘」六個字母,並改「不」為「幫」,「芳」為「滂」,成為現存的「三十六字母」,茲按發音部位和方式列表如下:
全清 | 次清 | 全濁 | 次濁 | 清 | 濁 | |
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牙音 | 見 | 溪 | 羣 | 疑 | ||
舌頭音 | 端 | 透 | 定 | 泥 | ||
舌上音 | 知 | 徹 | 澄 | 娘 | ||
重脣音 | 幫 | 滂 | 並 | 明 | ||
輕脣音 | 非 | 敷 | 奉 | 微 | ||
齒頭音 | 精 | 清 | 從 | 心 | 邪 | |
正齒音 | 照 | 穿 | 牀 | 審 | 禪 | |
喉音 | 影 | 喻 | 曉 | 匣 | ||
半舌音 | 來 | |||||
半齒音 | 日 | |||||
註:本表按照傳統的發音部位列出三十六字母。另外請注意,三十六字母在《康熙字典》等韻圖的次序為:見溪羣疑,端透定泥,知徹澄娘,幫滂並明,非敷奉微,精清從心邪,照穿牀審禪,曉匣影喻,來日 |
現代語音學家利用歷史比較法,通過對各地方言比較,對外國語中的漢字音譯和漢語裏的借詞等的分析,擬定了三十六字母在宋朝時的可能發音。另外現代的語音學家也習慣把發音按發音器官位置由外而內排列,而且不把塞音和擦音等分別處理,現把王力的擬音和對應發音器官現代名稱列表如下:
不送氣清 | 送氣清 | 濁音 | 鼻音 | 清擦 | 濁擦 | |
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雙唇 | 幫[p] | 滂[pʰ] | 並[b] | 明[m] | ||
唇齒 | 非[f] | 敷[fʰ] | 奉[v] | 微[ɱ] | ||
舌尖(齒) | 端[t] | 透[tʰ] | 定[d] | 泥[n] | ||
舌尖後(捲舌) | 知[ʈ] | 徹[ʈʰ] | 澄[ɖ] | 娘[ɳ] | ||
舌尖前(齒塞擦音) | 精[ts] | 清[tsʰ] | 從[dz] | 心[s] | 邪[z] | |
舌面(齦腭擦音) | 照[tɕ] | 穿[tɕʰ] | 床[dʑ] | 審[ɕ] | 禪[ʑ] | |
舌根(軟齶) | 見[k] | 溪[kʰ] | 群[ɡ] | 疑[ŋ] | ||
喉(聲門) | 影[ʔ] | |||||
舌根(軟齶擦音) | 曉[x] | 匣[ɣ] | ||||
半元音(硬腭通音) | 喻[j] | |||||
舌尖(齦邊通音) | 來[l] | |||||
舌面(齦腭鼻音) | 日[ɲ] | |||||
註:本表按照現代語音學家對三十六字母的研究,列出可能的發音,並用國際音標標出,僅作為參考。本表注明的發音部位以國內語音學界傳統方式命名,並用括號加註國際上的通用名稱,其中沒有注明發音方式的為塞音或鼻音,塞擦音的列包括擦音 |
三十六字母對音韻學的影響很大,成為日後很多韻書聲母分類的依據,也成為現在研究中古漢語聲母的重要材料。清末民初制定的注音字母(現稱注音符號)最初也是按照三十六字母的順序排列的。另外日語五十音圖和朝鮮諺文的次序也和三十六字母相仿,可能是參照三十六字母或梵文音序而排列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