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首頁

三十六字母淺說

自從東漢開始,佛教即從西域東傳而來,它更伴隨了西域諸國拼音文字(音素字母文字),為中國的音韻學帶來了很大的貢獻。西域(印度附近諸國)的文字大都從印度字母衍生而來,所以字母的次序和梵文字母相近,形式也有承繼關係,我們亦可以視它們為印度體系。

中國上古時期已對韻母和聲調(韻部)作了研究和分類,以便作詩寫詞時押韻之用。可是對聲母卻沒有同等的待遇,人們只是把聲母(聲紐)相同的字放在一起,稱為「雙聲」,分類不夠系統,更沒有想到替每組雙聲字群找個代表字。到了唐末,傳說一個叫守溫的僧人,對照梵文的音理,挑選了三十個漢字作為聲母的代表,稱為三十字母,並附有一些字例。三十字母如下:

「見溪羣來疑」是牙音,「端透定泥」是舌頭音,「知徹澄日」是舌上音,「不芳並明」是脣音,「精清從」是齒頭音,「審穿禪照」是正齒音,「心邪曉」是喉中音清,「匣喻影」是喉中音濁。

要注意這裏的「字母」只是指聲母而言,並不包含韻母和聲調;而梵文字母的次序是由元音起(聲母不包含元音),跟著才是輔音,輔音由塞音、塞擦音和鼻音起,按照發音器官由內而外,由清而濁,先送氣後不送氣來排列,其他的流音、通音和擦音等,則位列最後。

到了宋朝時,不知是因為語音轉變,還是為了和梵文三十六輔音體齊,有人增加了「非敷奉微牀娘」六個字母,並改「不」為「幫」,「芳」為「滂」,成為現存的「三十六字母」,茲按發音部位和方式列表如下:

全清次清全濁次濁
牙音
舌頭音
舌上音
重脣音
輕脣音
齒頭音
正齒音穿
喉音
半舌音
半齒音
註:本表按照傳統的發音部位列出三十六字母。另外請注意,三十六字母在《康熙字典》等韻圖的次序為:見溪羣疑,端透定泥,知徹澄娘,幫滂並明,非敷奉微,精清從心邪,照穿牀審禪,曉匣影喻,來日

現代語音學家利用歷史比較法,通過對各地方言比較,對外國語中的漢字音譯和漢語裏的借詞等的分析,擬定了三十六字母在宋朝時的可能發音。另外現代的語音學家也習慣把發音按發音器官位置由外而內排列,而且不把塞音和擦音等分別處理,現把王力的擬音和對應發音器官現代名稱列表如下:

不送氣清送氣清濁音鼻音清擦濁擦
雙唇幫[p]滂[pʰ]並[b]明[m]
唇齒非[f]敷[fʰ]奉[v]微[ɱ]
舌尖(齒)端[t]透[tʰ]定[d]泥[n]
舌尖後(捲舌)知[ʈ]徹[ʈʰ]澄[ɖ]娘[ɳ]
舌尖前(齒塞擦音)精[ts]清[tsʰ]從[dz]心[s]邪[z]
舌面(齦腭擦音)照[tɕ]穿[tɕʰ]床[dʑ]審[ɕ]禪[ʑ]
舌根(軟齶)見[k]溪[kʰ]群[ɡ]疑[ŋ]
喉(聲門)影[ʔ]
舌根(軟齶擦音)曉[x]匣[ɣ]
半元音(硬腭通音)喻[j]
舌尖(齦邊通音)來[l]
舌面(齦腭鼻音)日[ɲ]
註:本表按照現代語音學家對三十六字母的研究,列出可能的發音,並用國際音標標出,僅作為參考。本表注明的發音部位以國內語音學界傳統方式命名,並用括號加註國際上的通用名稱,其中沒有注明發音方式的為塞音或鼻音,塞擦音的列包括擦音

三十六字母對音韻學的影響很大,成為日後很多韻書聲母分類的依據,也成為現在研究中古漢語聲母的重要材料。清末民初制定的注音字母(現稱注音符號)最初也是按照三十六字母的順序排列的。另外日語五十音圖和朝鮮諺文的次序也和三十六字母相仿,可能是參照三十六字母或梵文音序而排列的。